台大海洋研究所長魏慶琳說,人類觀測海洋方法包括衛星、陸上以及海上浮標觀測等,但衛星觀測資料粗略,陸上又距離颱風太過遙遠,面對即時天氣變化極大的颱風,只能竭盡所能利用超級電腦分析路徑,因此各國颱風路徑預測經常失準。
海氣即時觀測浮標能對預測颱風有多大作用?魏慶琳解釋,颱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海溫」,尤其是海洋最上層100到200公尺的26℃溫水層,厚度越厚越有利颱風持續增強,反之溫水層薄,颱風經過後,激起海洋中的冷水,讓颱風因此減弱,但過去台灣從來沒有即時觀測溫水層的浮標。
台大海洋所副教授楊穎堅進一步說明,除了衛星之外,觀測颱風還可透過飛機在颱風附近投下大氣偵測探空儀(簡稱投落送),或是美軍直接駕駛大型運輸機直接穿越颶風,這些都能更接近颱風,取得第一手觀測資料,假設海上浮標能直接在颱風下方傳回最即時的颱風氣象資料,這將是氣象上的一大突破。
魏慶琳指出,台灣東南外海為颱風經過的熱區,在此放置即時觀測浮標,就能取得最即時的颱風資訊;台灣如果能在東部外海架設五到六個即時觀測浮標,形成陣列,正確預測颱風路徑的能力大增,東亞各國都必須向我國索取海象資料,有助於提升台灣在戰略及國際學術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