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敦
我的兒子采奕在國小二年級時,有段時間情緒非常不穩定,有一天我和兒子有這樣的對話──
我:「最近誰跑到你身上了,怎麼看你變得不太一樣?功課也不寫、心情也很不好?」
采奕:「是憤怒跑到我身上,你忘記了嗎?他從幼稚園就開始找上我了。」
我們就這樣開啟了一段「外化憤怒」的對話。我和他約了時間,透過畫圖和訪問來對話,其中有一段對話,我用外化的方式和孩子討論當「問題」出現時,對他生命狀態的影響。
兒子:(開始畫出憤怒的樣子)
我:哇,憤怒裡面最有力量的地方,在哪個地方?把它塗出來,選一個最能代表憤怒的顏色。
兒子:嗯!
我:它最強的地方在那裡。喔,你選了紅色(沉默五秒),好,都在臉上!哦,好,你說這是進化對不對?
兒子:嗯。
我:你幼稚園它找過你,後來不見了?
兒子:嗯。
我:然後,它最近找上你,讓你變得怎麼樣?
兒子:惡化!
我:你什麼部分變惡化?
兒子:心情被惡化,個性被惡化,寫字也被惡化。
我:喔,這樣喔。
兒子:未來被惡化。
我:你的未來也被惡化?為什麼未來被惡化?
兒子:個性、寫字都惡化,就會找不到工作啊!
我:天呀!它打算讓你未來都不好過。
兒子:廢話,憤怒會同情我嗎?它當然想讓我惡化。再下去不是餓死,就是當窮人。
我:這樣喔。
兒子:因為誰有喜歡寫字不好,誰有喜歡不識字,誰有喜歡不專心的人?
我:它也會讓你不專心?
兒子:嗯。
我:所以你寫字亂寫其實跟它有關係?
兒子:而且口氣不好,老闆會把我趕出去!
我:原來是這樣的未來惡化。
用敘事的語言來說用擬人化讓問題開始有自己的生命,這樣孩子就有機會和問題分開,做回自己。
把問題與人分開,在敘事治療裡稱為問題外化,這段對話呈現了運用問題外化的方式,當孩子用擬人化的方式將問題命名為憤怒後,於是問題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歷史,這讓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關於問題的種種知識,讓我們有機會理解更多問題來到孩子身上的路徑,以及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問題外化是敘事治療看問題時的重要態度與位置,在我的經驗裡,用問題外化的方式和孩子互動會發生兩種很好的影響。
第一,孩子會在很好的情緒及能量狀態和我們對話:許多時候,我們把孩子當成「問題」,所以跟孩子談論問題的種種不是時,孩子總是低著頭,聲音越來越小,對話的意願越來越低。但當我們用「問題是問題,人不等於問題」、「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來和孩子互動,這樣的觀點讓孩子和我們對話時,能站在有力量的位置,好好去看問題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和問題之間的關係。這時探討問題的來龍去脈變得生動又有趣。
第二,可以創造出「合作」的位置:我和兒子談「問題」時,因為用了外化的語言,他不會覺得我在指責他,不會感到自尊被威脅,不會在我和他討論問題時,感到羞恥、被汙名化,進而抗拒。這是問題外化在關係品質上產生良好的影響,不再是一個專家來讓孩子認罪,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感到糟糕與羞恥,而是讓孩子當自己生命的主人,看看自己生活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讓孩子自己來評論分析問題,並找出自己期待的解決之道。
●本文摘自張老師文化《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
關於《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敘事取向把人當做專家而非問題、強調要了解人而非評價人,這種位置會讓許多孩子面對生命的挑戰時,更能多些幸福與光榮的時刻。
要進入孩子、青少年的心門,「門票」最好是一個故事。孩子的眼睛、耳朵及心,會因為一個故事而被打開、被理解。
本書架構先透過故事呈現,再說明故事中與敘事相關的概念,透過簡短的故事來具體說明敘事的思維及做法。因為是真人實事改編,所以每個故事裡都有作者和孩子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流動。
作者期許自己能寫出一本「精簡易懂」的書,盡量減少「專業名詞」,也避免撰述過多的理論,不讓「理論與專業名詞」成為學習敘事治療的入門障礙。
其次是盼望這是一本能傳遞出「自由與創造」的書。期待讀者在理解兒童敘事治療的同時,內在能產生好玩又自由的空間,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陪伴故事。
「教養與輔導,陪伴孩子成長」書選
「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兩者教養孩子的方式,影響了孩子未來一生發展。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那些事?
「教養與輔導,陪伴孩子成長」書選,選錄多本相關好書,適合父母、老師閱讀。
●李崇建《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 | 不要「指責」憤怒少年 別忘記每個孩子都想被愛 |
●葉麗萍《Guten Tag!你好,我家住在大海上!》 | 10歲才去上學! 德國爸爸台灣媽媽與女兒的親子壯遊 |
●楊定慈《不做虎媽,一樣能抓住孩子的心》 | 不做虎媽 一樣能抓住孩子的心 |
●黃士鈞(哈克)、黃錦敦《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 | 爸爸是心理治療師 用語言暗示帶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