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選舉結果,兩個主要政黨的得票率,可以說是落在上兩次的總統選舉之間,在政治學上屬於「常態性選舉」。事實上,選情並不如媒體所炒作的那麼接近。媒體習慣從過去幾年的不同層級選舉結果來比較,殊不知不同層級以及不同投票率的選舉,根本完全無法相比。而宋楚瑜的參選,原被視為這場選戰最大的變數。一般認為這對馬英九的選情不利,但是從選舉結果來看,宋楚瑜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反而讓馬英九支持者的危機意識在最後時刻被激發出來,紛紛放下對馬英九個人的不滿而踴躍投票。
影響這一場選舉最後的勝敗關鍵有兩個面向,就是人格特質和兩岸政策。蔡英文可以說是成也人格特質、敗也人格特質。比起過去的民進黨政治人物,蔡英文因為溫和的人格特質而受到台灣溫和社會的正面評價而崛起。選戰後期,受到嚴格檢驗的蔡英文在柿子廣告、陳盈助案、宇昌案、富邦案、否認九二共識存在、到提出大聯合政府等一連串議題的回應態度,都呈現出搖擺的人格特質而使其聲望下墜,終究無法讓過半的選民放心支持。而馬英九雖然在執政期間的表現在選戰初期令許多上次的支持者失望,使得其選情從一開始就無法呈現出穩定領先的執政者優勢。但是到了決戰時刻,多數選民終究還是選擇一個人格特質已知且較穩定的現任者。
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兩岸政策。蔡英文始料未及的是,反對、或是否認九二共識雖已是民進黨長期的立場,但是她身為有當選希望的總統候選人之後的一番否定九二共識談話,卻在選戰後期激起了包括了張榮發和王雪紅等企業界一波一波站出來支持馬英九的動力。當中關鍵原因在於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期間,企業界對兩岸的和平發展所能帶來的商業利益雖有想像,但卻未實際體驗。經過了馬英九執政的三年多期間,尤其是ECFA通過以及大陸觀光客來台之後的影響和感受,不但體驗到和平紅利的好處,甚至部分也已做出了相對應的加碼,例如遊覽車業、飯店業和夜市業者等。一旦兩岸關係有所變化,這些直接影響到的生計衝擊,讓相關人士希望維持兩岸現狀,並且願意公開表態支持馬英九。這個現象在台灣選舉過程相當罕見,即使在2008年馬英九氣勢最盛時也沒有這樣的企業表態。
除此之外,美國也透過免簽證、媒體報導以及前任官員談話等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暗示支持馬英九連任的態度。這樣史無前例的表態,並非在馬蔡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兩岸關係的走向上,選擇最符合當前美國利益的作法。民進黨勢必要在兩岸政策上做出務實的調整,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