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昌生技投資案引發軒然大波,一家雜誌曾在2007年10月15日時,專文討論「5000萬美金試水溫到底貴不貴? 蔡英文主導的宇昌生技會賺嗎? 」,其中詳細介紹此案曾數度轉折,包括愛滋病專家何大一、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蔡英文、何美玥等人的關鍵角色。該文也直言,當時生技業、創投界對此案看法兩極,是冒賠本風險發展國家政策? 還是養出生技界台積電?
文中指出,當時輿論焦點圍繞在蔡英文的家族投資,這項質疑迄今仍是台灣社會上很多人心中的問題,即使蔡英文及民進黨多次提出當年蔡家扮演天使資金挹注的角色,但翁啟惠、蔡英文是否領取技術股等問題,一直還被人討論當中,宇昌案能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多少貢獻? 爭論背後來自投資案曲折過程。
這篇文章是當年財訊雜誌所做的報導。文中指出,TNX-355藥物下台灣人唐南珊、張子文創辦的Tanox公司自美國Biogen公司授權取得的愛滋新藥,唐、張二人曾在1999、2002年兩度回台募資,希望興建大規模蛋白質藥廠,但因投資金額近百億元,且短期無法獲利,鍛雨而歸。2006年Tanox被全球第一大生技公司Genentech併購,業界都認為此案已無機會,但翁啟惠等人奔走努力之後,2007年年初改由國發基金主動,由何大一主導與Genentech 重啟談判,籌設宇昌公司想要取得TEX-355授權。但中間一度因為消息過早曝光,引發Genentech不悅,擔心違反美國證交法,此案又宣告破局。直到2007年8月由蔡英文、陳良博等人加入重啟談判,才敲定授權方案。
文中指出,此案重新獲得國發基金投資主因,在於宇昌只設新藥研發,捨棄設立蛋白質藥廠包袱,但同一個藥,若能在併購前談成授權,成本更低,這也是高育仁憤憤不平的原因。何大一為何由反對轉為支持,也讓業界頗感納悶。
【2011/12/13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