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喊加碼,地方來買單
大家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老農津貼及八大社福津貼加碼,依法是中央補助四成、地方自籌六成。對於財政困窘的縣市來說,財政負擔更加沈重。但對馬吳來說,選舉支票我開,選票我拿,鈔票反正是大家出,干我何事?
當馬英九召開記者會說明老農津貼修法內容,說未來老農津貼將以每四年「制度化」調整一次,首年調幅約5.27%;現領每月六千元的六十八萬名老農,將可再加領三百餘元時,大家都傻了。
說穿了,這一切也都是美麗的謊言。因為打從一開始各類的社會福利和津貼的發放額度計算,就沒有什麼「計算基礎」,而過去的調整也沒有依據什麼「CPI累積計算基礎」。
老農津貼要調漲316元,簡單講就是政府沒有錢,又卡在這個農委會預算已經送出門的時間,所以不知道如何來處理這個問題,既不知道該加多少,更不知道可加多少,也不知道錢要從哪裡來。或許農委會的財會人員估了估可動用的經費總額,按照目前每年發放503億,增加額度約25億,則約為5%。反正先射箭再畫靶,考量每年發放人數的變化,稍微精算後這筆經費大概可先決定約是316這個有三位有效數字的神奇數字,再從給付總人數、總金額,依據中央與地方負擔比例,設法找出個計算的基礎。
馬政府的計算基礎,怎麼來?
找來找去,找出個「依照CPI物價上漲年增率」調整老農津貼的說法,而且抓出個符合農委會可動支預算額度的比例,因此反算出要用一個很神奇的數字5.27%,來滿足下面的計算公式:
6000 x 5.27% = 316.2 (≒316)
要湊出這個接近5.27%的數字不容易,我用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主計處網站上的資料檔: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3/bs3/inquire/cpispl.xls)中96年與100年的年累計平均或九月、十月單月的CPI計算的結果都和5.27%差很大。最後,我用民國100年8月(107.08)與9月(107.22)的平均值和96年的年累計平均相較,才算出增加了5.257%。計算的方式是這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以民國95年為基期,其值為100。民國96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平均為101.8。既然是講數學,也請看計算式:
[(107.08 + 107.22) ÷ 2] ÷ 101.8 = 0.05257 (5.257%≒ 5.26%)
不過,我對於我的計算結果很不滿意。畢竟5.257%與5.27%有顯著的差異,我真的很想知道農委會的官員們是怎麼樣算出5.27%的?
我想這幾天吳敦義大概是忙著考內政部的官員數學考出了結果,所以又抬出了一堆數據來說明各項津貼加碼的合理性,例如說:「對有些身心障礙、中低收入戶民眾,有許多津貼的額度是從國82、84年開始沒調漲過,累計的累計的CPI不是5.27%,而高達19.62%,有一項甚至到達29.11%,若都比照老農四年的差距,就都變成無感了。」
說得真好。這充分代表了,若不是老農率先不滿、抗議,讓馬政府要求官員好好算算數學,這過去的三年多,實際上「無感」的就是馬總統、吳院長、內政部部長和主管社福的官員們。
所以為了要湊一千元的數字,所以吳敦義的算數又是先射箭再畫靶,用老農津貼調漲1000元的幅度反推『將CPI年增率累積計算基礎從5.27%調高到16.7%』。也就是:
1000 ÷ 6000= 0.16666 (≒ 16.7%)
加碼一千元就是這麼拗過來的。但不知道這個16.7%的CPI年增率累積計算基礎是怎麼生出來的?用主計處的民國100年的累計平均CPI 106.79和民國87年的累計平均 CPI比較,增加率應該是12.73%。而且,既然上次是在民國96年調高的1000元,假如是按照這樣的原則計算,就應該堅持老農津貼只能漲5.27%,也就是316元啊!不然就是在『獨厚老農』了!
所以當吳敦義說「為符合慣例,老農津貼與社福津貼一起調整,將CPI年增率累積計算基礎從5.27%調高到16.7%,低於16.7%者往16.7%靠攏,超過16.7%者,則以19.62%或超過30%CPI年增率來計算。」既然實際上『慣例』從來不存在(他大概是記錯了,或者是無中生有了。我堅持他不是「說謊」!),而且16.7%根本是『硬拗』出來的假數字,那又怎麼會說要各種不同起始值與調整結構的社福津貼調幅都要往16.7%靠攏,甚至於是19.62%(哇!這個應該有基礎了,竟然有小數點以下第二位)或30%呢?
(延伸閱讀:superbird的部落格Superbird-就是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