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猶太農夫去找拉比愛里哲,跟他抱怨另一個猶太商人。農夫跟商人買了兩頭乳牛,卻沒辦法從牛身上擠出奶來。聽過抱怨後,拉比愛里哲對農夫說:「可是,他過得並不好啊!」
我是在美國作家凱文•崔林(Calvin Trillin)的書中讀到這個故事的。那是崔林為了紀念去世了的妻子所寫的文章。崔林回憶生命中幾次和妻子比較嚴重的爭執,有一次是由整修房子引發的。崔林找了一個包工來,仔細看過現場,包工很自信地給了一個工程價款,崔林也很爽快地答應了。工程進行到最後階段,包工卻跑來跟崔林說:工作遠比他原本預估的困難且費時費力,所以必須加價。崔林很不高興,不打算付包工要求的加價費用。崔林的想法是:估價是包工工作的一部分,他有責任自己準確估價。包工本來就必須估出一個合理的價錢,不至於高到嚇走客戶,卻也不至於低到賠錢。包工估錯價,當然應該自己吸收承擔,而且就算這次估錯價有所損失,包工也還能從其他沒估錯價的工程中獲利補償。可是崔林的妻子卻不同意。她覺得如果包工真的付出了比預估時更多的時間、精神,業主就是應該按照他所做的付費。
崔林反駁:「可是要是倒過來,包工發現自己其實高估了價錢,他會自願改收較少的費用嗎?而且我們怎麼知道他真正低估了價錢呢?」
崔林的妻子覺得沒有道理懷疑人家沒說實話,而且她堅持包工高估價錢時是否退費,和這件事無關。崔林本來還要爭辯的,但看了妻子一眼之後,打消了念頭,決定尊重妻子的意見。
因為那一眼讓他看到了妻子還沒有說出來的最後論點──「可是,他過得並不好啊!」
崔林和妻子、農人和拉比,他們有兩種很不一樣的判斷公平是非的原則。一種看的是單純看這件事上所承諾的與所做到的是否相合;另一種卻加入了對於兩造生活情況的考量,也就是加入了事情以外的人的因素。
兩種原則,沒有孰對孰錯,也沒有必然哪一種比較好比較適當,所以很難辯論出結果來。碰到這種原則上的碰撞,只能弄清楚講明白各自站的立場,彼此互相尊重,承認再吵也吵不出個所以然的。
有人看宋楚瑜參選,看的是:他的能力、他的團隊、他的想法,適合當個稱職的總統嗎?他怎麼可能得到夠多的信任支持,扮演好總統的角色?這是一種態度。不過還有很多人看宋楚瑜參選,基本立場是:「可是,他過得並不好啊!」
兩種立場,爭辯無益,互相尊重就是了。
【2011-11-03/聯合報】